「為什麼要我讓座?不要不要!」車廂裡,小男孩尖聲拒絕讓座給孕婦,引來周圍乘客的側目,部分人更好整以暇等著看熱鬧。
回憶往事,黃太像在訴說別人的故事。「其實他不是故意發脾氣,也不是特意讓人難堪。只是有些孩子天生不太懂得如何與人相處。」
偉洛未滿兩歲的時候,黃太發現他對聲音全無反應,於是趕緊帶他接受測試。結果顯示雖然偉洛聽覺和智力都正常,卻有自閉症傾向。
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「突破限制,學障有明天」臨床心理學家陳韻玲表示,現時本港每間主流學校都有學障兒童。惟社會支援並不足,輪候評估需9至18個月,白白錯過黃金訓練時間。「突破限制,學障有明天」正因獲公益金及參與學校資助,才可以為區內學童提供專業綜合評估,以及長期全面的訓練治療,真正幫助這些孩子。
剛踏入校門,問題也接踵而來:面對陌生環境,偉洛只懂以發脾氣表達不安。上課不能專心、學不懂簡單遊戲、連基本的拋球動作都不知如何協調手腳動作;回到家,兩個哥哥認定父母偏心,小則爭吵不休,大則上演全武行……面對連串事件,黃太毅然放棄心愛的工作,全職照顧三個孩子。
透過學校轉介,偉洛參加了「突破限制,學障有明天」融合教育發展服務。「計劃推行在校融合教育,著重為每個學童綜合評估。一班臨床心理學家、音樂、職業和物理治療師、讀寫障礙訓練導師和資深社工,針對每個學童,提供個別和綜合訓練。大部分參與學童在成績和表現方面都有顯著進步。計劃亦得到教育局督導讚許,認為能真正提升學障兒童整體能力。」陳韻玲指出。
偉洛也在訓練中不斷進步,學會閱讀和理解文章的竅門,結識到一班好朋友,順利升讀小學三年級。他更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,並展現對繪畫和色彩配搭的天份。從一個手腳不協調的孤單小孩,他慢慢進步到課餘加入網球、跆拳道小組,小息跟同學玩耍嬉戲的快樂小學生。
除了學校導師培訓,家長的付出和配合更是孩子進步的關鍵。「我和偉洛其實在一起上學,」黃太笑言,「專家和社工教我如何配合訓練,加強成效,讓我更了解偉洛的思維模式,以便處理孩子們的關係。例如偉洛因應付不了『突發事件』經常引發爭執,現在家人學會事先『預告』行動,例如『十分鐘後哥哥要用電腦啦』,偉洛就會乖乖配合。」
雖然偉洛仍不能像同齡孩子般懂得處事圓滑,但黃太已學會坦然面對別人的目光。握著兒子的小手,她希望社會能夠多一點包容,多一點體諒,多一點關懷,幫助學障兒童發揮潛能,讓家長放開胸懷,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路上的艱巨挑戰。
黃太認為學障兒童家長不應逃避問題,而是要以正面心態去尋求解決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