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家人罵我讀書不勤力、又無用,我哪敢再向他們要錢,倒不如自己找辦法,反正我有選擇。」十九歲少女阿B,長髮披肩,身型清瘦。兩年前她「選擇」在課餘時,用身體換取金錢,加入援交行列。
阿B﹝假名﹞讀中四時,在同學唆擺下開始援交,認為自己賺錢自己花,可以獨立。朋友叫阿B不用害怕,不喜歡可以隨時不幹。第一次援交,阿B既緊張又害怕,「不知道對方是誰,當然會驚,但又渴望快點拿到錢。」之後每星期總有一、兩天,阿B會在放學後援交,賺取幾百元到幾千元「酬勞」。她把這些錢全花在買化妝品及手袋上,最貴的手袋價值接近一萬元。
金錢填補不了心靈空虛
偷偷摸摸「賺錢」,雖然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東西,但阿B直言並不快樂。「我不敢跟父母說,朋友只會教我如何找客人。」最讓阿B委屈的是,要被迫接受客人的無理要求:「交易前說好要用避孕套,但結果他們有很多藉口推搪,或趁我不留意時把避孕套除下。他們都比我健壯,我不敢反抗。」一年多後,阿B感到身體異樣,懷疑自己染上性病,才把秘密向學校社工和盤托出。「那一刻我如釋重負,終於找到真正幫到我又不會取笑我的人。」
發掘興趣 重整人生
社工把阿B轉介到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,參加由公益金資助的「愛自己‧活得起」預防青少年援交計劃。透過計劃的驗身服務,阿B證實患上性病,在惶恐下,決定停止援交。除了讓阿B「愛自己」,修補援交對其身心造成的傷害,服務也教她「活得起」,發展各種興趣,重整人生。計劃主任謝紀良表示,藉由做蛋糕、廚藝、舞蹈等興趣班,讓這些少女明白她們的身體有著更具意義的用途,阿B亦從活動中結識了一些品格優良的新朋友,擺脫舊圈子的糾纏。
辛勤工作賺錢 光明正大花費
阿B現在任職售貨員,雖然要站一整天,但她覺得真正靠自己的勞力賺錢,花起來更開心及光明正大。家人見她現在有正當工作,也放下心頭大石。阿B說:「現在很後悔,對不起家人,覺得自己以前真的好傻。」
社工也開導阿B的父母,讓他們從最初的憤怒,漸漸接納女兒的過失,重建溝通的空間。謝紀良表示,出乎一般人意料,大多數援交的青少年來自健全家庭,部份家境更非常富裕,所以年輕一代援交絕非只為虛榮拜金。有人曾藉糟蹋自己來報復父親拋棄母親;也有人因常聽到母親的氣話「阿爸不好就跟其他男人生活」,耳濡目染下輕視自己的身體。據謝紀良觀察,父母絕對是預防青少年援交的關鍵,「其實只要家長對子女著緊一些,青少年不會選擇援交這條歪路。」
謝紀良說:「過去在成人討論區才看見的援交留言,現在求職欄也看得到,可說是無孔不入。」因此計劃也非常著重預防工作,運用公益金的資助到學校舉辦講座、工作坊。不單教導少男少女提防援交陷阱,也讓教師、學校社工對援交的形態、前因後果有更多了解,以作適當防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