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ust 04, 2010

網迷學魔術 變走上網打機陋習


「試過一日上網十多小時,氣得家人拔掉電源。當時我滿口粗話,暴躁得想打人。」阿鋒跟不少青少年一樣沉迷上網打機,讓家長、老師束手無策。

十六歲的阿鋒中二開始迷上網絡遊戲,最愛射擊遊戲。「遊戲得分越高越有成功感,越多朋友稱讚我,自然要多打幾十回鑽研技術。」周日連續打機一天,有時星期一偷懶翹課;即使上課也沒有精神,滿腦子只想著「打機」,成績一落千丈。「中二時數學成績不錯,中三只剩二十多分,拿到成績時連自己也啞口無言。」

打機動作快 現實反應慢


香港基督教服務處「網開新一面」中心主任孔憲正表示,要解決青少年的網癮,強行關機或苦勸並非上策。個別青少年甚至絕食抗議,讓父母頭痛不已。網開新一面 — 網絡沉溺輔導中心」由公益金資助,以家訪和到校舉辦活動等方法接觸上網成癮的青少年。

阿鋒起初不知道小組是「主治網癮」,只覺得遊戲很另類。「一個很簡單的釘板遊戲,鬥快將釘子插入板上的小孔,一向自覺打機反應快的我,竟然對不準。」 阿鋒更發現平日掌控鍵盤神速,贏盡跳舞遊戲的「快打手」,玩釘板遊戲表現更差。孔憲正解釋,「年青人以為打機可以訓練反應及靈活程度,甚至改善身體。這些測試足以令他們改觀。」

玩魔術比打機更滿足


「年青人認清自己打機過多,只是戒除網癮的第一步。接下來,需要製造適當的氣氛和機會,讓年青人發揮潛能。」中心裡的魔術班,讓阿鋒找到比網上爆機更大的滿足。阿鋒發現即使在網上稱霸稱王,也只有電腦給予反應,但變魔術卻可親身接觸不同層面的人。「無論是長者、小朋友還是初相識的人,一個魔術小把戲就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和讚賞,甚至追問我如何做到。」

阿鋒更當上魔術班義工導師,教導小朋友。「魔術比打機更有互動性,面對觀眾,既要開口又要配合動作。以前我不敢看著別人說話,現在更有自信。」魔術也讓親情一日千里。「表演給爸媽看,他們明明看見「穿崩」也讚好,就是要鼓勵我。」現在阿鋒打開電腦,會搜尋跟魔術有關的資料或看電影,不再只為「升呢」過關。

中心也安排阿鋒參加歷奇訓練、攀石等活動,讓他增加見聞。社工甚至利用跟網絡遊戲同樣有競賽性的紙板遊戲,吸引青少年多跟他人互動。「家訪時,沉迷網海的青年與父母一起玩,看得出來很多家庭都玩得很投入,證明現實的交流,也不輸上網的快感。」


孔憲正表示,要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,社工得花上更多心思。「我們的工作不是要阻止他們打機,而是透過輔導讓他們自發減少打機的時間。公益金的資助,讓我們有更多資源去發掘青年人的興趣,並協助家人和學校認識網癮。」


自從發現玩魔術比打機更有滿足感後,阿鋒跟其他人多了溝通互動,也比以前更自信。

舉辦工作坊教導家長打機、讓其親身體驗青少年上網感受,果效非常顯著。

藉各種團體活動,鼓勵青年人發展興趣並建立友誼,不再沉溺網絡世界。